- A+
气的生成,气的关键作用!
人体之气,就生命形成而论,“生之来谓之精”,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,则精在气之先,气由精化。其中,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;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。如果有对洗髓功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洗髓功全套学习视频。
人体一身之气,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成,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,通过肺、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。
1.肺为气之主: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,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,呼出体内的浊气,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。通过不断的吐浊吸清,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人体内,参与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。
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。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,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,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,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(膻中),形成人体的宗气。
2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:胃司受纳,脾司运化,一纳一运,生化精气。脾升胃降,纳运相得,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,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,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,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。
3、肾为生气之源: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,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,生身之本。肾所藏之精,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。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,为生命的基础。后天之精,又称五脏六腑之精,来源于水谷精微,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。实际上,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。
故曰:“先天之气在肾,是父母之所赋;后天之气在脾,是水谷所化。先天之气为气之体,体主静,故子在胞中,赖母息以养生气,则神藏而机静。后天之气为气之用,用主动,故育形之后,资水谷以奉生身,则神发而运动。天人合德,二气互用,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,则生生而不息;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,始化化而不穷也”。
一、气的分类
《内经》以降,历代医家多宗“气本一元”之说。如喻昌认为“气有外气,天地之气也;有内气,人身之元气也。气失其和则为邪气,气得其和则为正气,亦为真气。但真气所在,其义有三,曰上、中、下也。上者,所受于天,以通呼吸者也;中者,生于水谷,以养营卫也;下者,气化于精,藏于命门;……人之所赖,惟此气耳”(《医门法律·先哲格言》)。
“身形之中,有营气,有卫气,有宗气,有脏腑之气,有经络之气,各为区分”(《医门法律·明胸中大气之法》)。
(1) 元气是人体根本,为生命的原动力。由先天之精化生,受后天水谷之气 荣养,经三焦流行全身,推动促进生长发育,温煦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,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。
(2) 宗气是胸中之气。为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,聚 于胸中,贯注心脉,上可助肺呼吸,下可助心行血。凡语言声音、呼吸视听、体温心跳、气血运行、肢体活动皆与宗气盛衰有关。
(3) 营气是运行于脉中、具有营养作用的气。是由水谷精气中轻柔而富含营 养的部分化生,运行脉中,为血液重要组成部分,可化生血液和营养人体。
(4) 卫气是行于脉外、具有保卫作用的气。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 化生。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,防御外邪入侵;温养脏腑、•肌肉、皮毛;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,维持体温。由水谷精气中活力较强的部分化生,不受 脉管约束,运行脉外,布散周身。
二、气的运行
古人以升、降、出、入四字来说明物质气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表现形式。“分言之,为出入,为升降;合言之,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’’(《吴医汇讲》)。
其中,升,指气行向上;降,指气行向下;出,是气由内而外;入,是气由外而内。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是互为因果、联系协调的。故曰:“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,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。升降出入,互为其枢者也”(《读医随笔·升降出入论》)。
“上下之位,气交之中,人之居也”,“气交之分,人气从之,万物由之,此之谓也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)
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,人体的气化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。所以在生命过程中,“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,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)。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,故曰“出入废,则神机化灭;升降息,则气立孤危’,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)。
可见,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,是气化运动的规律,是生命活动的体现。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,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;而升降出入止息,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。如果有对洗髓功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洗髓功全套学习视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