辟谷的正确方法与好处作用功效

  • A+
所属分类:辟谷养生

辟谷的正确方法与好处作用功效

养生之家导读:“辟谷”已经作为一种排除体内毒素、健康身心以及医治疾患、激发生命潜能的方法,给许多人带来益处,被许多人推崇与实践。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辟谷的正确方法与好处作用功效。辟谷的正确方法与好处作用功效

“辟谷”是一种避开谷物摄取、以特定的沟通方法,获取天地的信息能量,激发自身生命潜能,排除体内杂质和毒素,达到气血清净,疗治心身疾患,促进身心健康的高级生活方式。辟谷在古代中国,最早以道家修身的方法昭于世人而广泛流传的,时至今日,却带有浓厚神秘的色彩,不为大多数人真实了解。它难道是可望不可及吗?由于平台限制,无法发送辟谷全套视频,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全套学习视频

当今人类,生态环境污染、物种变异、转基因食品、农药化肥污染、各种化学污染食品等等,给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与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。饮食最低的目的是为了果腹或健康,另外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或口欲,而在果腹与适口之间,其相去甚远,甚至本末倒置。

“辟谷”已经作为一种排除体内毒素、健康身心以及医治疾患、激发生命潜能的方法,给许多人带来益处,被许多人推崇与实践。如今,世界各地已有成千上万辟谷者,其中不乏有数年不食者。

一、辟谷的意义

 

人本身有自我净化的能力,源于人体有精密的清洁系统,通过粪便、尿液、呼气、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内多余和有毒的物质。由于每个月所摄入的食量,在体内堆积了大量负面的食物,隐藏了诸多毒素,现代人每天的饮食,更多的是以荤肉为主,身体所隐藏的毒素就更多;加之社会压力、心理失衡及环境因素、不当饮食结构,使人常常处于超负荷紧张及失衡状态,造成了人体内分泌失调及排泌功能下降,也加重了人体的负担,所以每个月至少要有1~3天的辟谷,方能使身体毒素得以清除和排泄,身体的诸多器官也就会远离毒素的入侵,得到健康的调整。

人类越来越多的疾病是由上述因素所造成的,诸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冠心病、脑血管意外、肿瘤等,同时,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也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!“辟谷”可有效减除甚至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及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。而生态与自然的恶化加剧了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危机,辟谷方法,于己、于社会、于生态,皆为健康之善举,因此,辟谷是当代人获得健康的必然选择,也是健康养生的最佳生活模式。

二、辟谷的准备

(1)认识与信心:我们在充分认识了辟谷的意义及可行性的基础上,明白了辟谷于己、于人、于社会、于生态,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弊的善举,您一定有必要实践一下辟谷吧!相信自己的心,建立起自然真实的信心,你本来就可以!

(2)家庭沟通:需要注意的是,当您开始辟谷后,改变的不只是您个人的生活方式,还有可能影响到您身边的人,所以,必要时你需与家人做适当的沟通。

(3)物质准备:进入辟谷期,所需的,就是饮用水,以及每顿三颗红枣,如果是初次辟谷,也可准备少量的水果。

(4)科学健康的辟谷:辟谷需要有安全有效的正确方法,并以此可激发自身的潜能,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。而这里介绍的是祖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为经典的核心辟谷方法——“辟谷秘要”。

三、辟谷的方法

辟谷开始前先练习导引服气,待精足、气旺、神采奕奕后,方可开始辟谷练习。在辟谷的过程当中使身体机能处于自主调整,达到身心的全面平衡。导引方法如下:

(一)导引服气法

第一步:早上导引服气法

(1)早晨在户外,面向东方站立,两脚平行与肩宽,双手合十于胸前,目光远眺,穿过云层,意念停留在宇宙深处,轻闭双眼,意想宇宙深处。

(2)双手向身体两侧平分,从身体侧平抬起,想象有无数乳白色精华气体吸人口腔,吸气时上颚尽量放松抬高,保持口腔尽量大的空间,调动形象思维,意想吸人口腔内的精华之气,像咽馒头一样一口咽下去,经食道、胃送人肠中,一直送至下丹田,此时手掌在头顶合拢。因为胃只起消化作用,不能吸收,真正能吸收的是小肠。如果不能一下将精气送至下丹田,可以先送至胃的贲门,意守精气停留的地方,然后再吸一口气,意念吹气将精气自贲门送至下丹田,也可用手法相助导引人下丹田。

(3)双手掌从身体前面合掌下降,开始呼气,当手掌降于胸前,在呼气过程中,想象体内废气、毒气都排除体外。

(4)完成一口后再服第二口,直到呼吸12口,每天增加3口。服气得法者,不但可以迅速排除饥饿感,还会感到小腹乃至全身发热。

第二步:下午导引服气法

(1)静立,双手合十于胸前,两脚呈平行分开,与肩同宽,双手自然在胸前分开,两掌心向上向身体两侧分开。

(2)双臂慢慢提起时,提臂同时开始吸气,意念地球磁场从足底涌泉穴往上提,吸气一定要深、细、长,吸至全身饱满。第一口气提到头顶为止,(3)双臂缓缓在头顶合十下降,同时用口呼气,呼气时想象体内废气、毒气向外排除,也是慢慢的从嘴巴里呼出。当合十双掌降至胸前完成呼气。

(4)完成一口后再服第二口,直到呼吸12口,每天增加3口。服气得法者,不但可以迅速排除饥饿感,还会感到小腹乃至全身发热。

(5)动作结束后,双手合十于胸前。由于平台限制,无法发送辟谷全套视频,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全套学习视频

 

(二)试验性辟谷

一般经过15~30天左右的服气后,便可进行试验性辟谷。第一周辟谷1天,第二周辟谷2天,第三周辟谷3天,以后凡周慢慢适应,待到适应后再延长辟谷时间,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,不可盲目,一步步来。目的是观察自己对辟谷的适应性,提高练功质量,为正式辟谷作准备。

进人试验辟谷后,除坚持早、晚服气外,每天早、中、晚饭时也要服气,以12口为基础,未饱则增加3口,以此类推,直至不饿为止。三次服气期间若还出现饥饿感,可增加服气次数,随时服气。有人在辟谷期间,不服气也不饿,则不需去勉强服气,原则上饿了就服气,不饿就不需服气,顺其自然。

辟谷要记辟谷日记。详细记录体温、脉搏、体重、大小便次数等情况,以及身体其它反应。少数不适应辟谷的人,应提前复食,不可勉强追求辟谷的天数。

试验性辟谷为全辟谷,即不食人间烟火,只在口干时喝一些温热水。不要喝矿泉水及冷水。

(三)正式辟谷

经练功一、两个月,又通过试验性辟谷的人,调整一段时间以后,便可进人正式辟谷。步骤如下:

(1)经过试验性辟谷的人辟谷结束后,继续每天坚持早、晚服气。

(2)辟谷8天以上,口渴时可喝温热水,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盐,不渴则不喝。低血糖患者必要时可喝少许蜂蜜水。头两、三天由于习惯性想吃东西,大脑兴奋点会自我暗示饥饿,此时应多服气,除平时三餐时间服气外,中间可增加服气次数。部分人有轻微体虚腿软现象,还会出现轻度头晕,体重逐日下降1至2斤,小便次数减少,大便很少甚至没有,只要脉搏、血压基本正常,都不必惊慌,只要加强服气练功,很快便会逐步适应,症状会慢慢消失,体重持恒不再下降。

辟谷第4天,可以吃一小碗由(1至2两)多纤维青菜煮的菜汤,加少量盐和2至3滴香油,切勿放味精,连菜带汤全部喝下,目的是为了清理宿便(仅服一次)。如果出现五、六天均未通便,可煮一小碗西红柿叶服下(缓泻药),帮助清理宿便及寄生虫。每天可以口含红枣刺激口水,一天数量不超过十粒。练功时不要含。

(四)转入半自然辟谷

有些人由于练功没有达到预定目的,辟谷期间反应大,应及时进人半辟谷,半辟谷阶段服气和喝温热水的要求同全辟谷。同时可以少量吃一些生瓜果。每日早晨可煮不超过10粒的红枣,喝汤,枣慢慢的含食(也可慢慢生吃红枣),或可以吃不超过10粒的花生米(生熟皆可),还可吃半个或四分之一个苹果或香蕉,但一日内不能超过两个。转入半辟谷时,一般人都已适应辟谷,身体轻松,精神充沛,体重稳定,自我感觉会越来越好。

半辟谷延续时间因人而异,七、八天,十几天至几十天不等。一般辟谷至自己感到有明显的饥饿感,则可复食,有的人在全辟谷期间已转人自然辟谷,则可顺其自然。辟谷期间禁用一切药物。

(五)复食要求

复食是辟谷的重要阶段,辟谷期间一般不会有什么危险,若复食不当则会造成危害,甚至出现生命危险,切不可自以为是,自行其是。但只要按照要求去做,就会安全渡过复食期。一般全辟谷三天后,胃就不再分泌胃液,继续辟谷肠胃长期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,复食过猛,或盲目进补都会损害肠胃功能,因此要慢慢复食,逐步进人正常。

原则上辟谷时间与复食时间相等,如辟谷五天,则复食五天,第六天才开始正常饮食。辟谷20天,则复食20天,第21天才能开始正常饮食。

复食期间,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喝流质,如牛奶、豆浆、米汤;中间三分之一时间转为半流质,如稀饭和汤水一类,或易于消化的软食如酸奶,后三分之一时间逐渐增加易消化的素食、副食如青菜叶、蛋类、豆腐等,再逐渐增加软干饭、馒头等,直至正常饮食。复食期间切忌大补。正常饮食后也不能吃太饱,每顿吃六、七分饱即可。由于平台限制,无法发送辟谷全套视频,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全套学习视频

 

四、功效作用

(1)可以使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全面清理,休息和修复的功能。多次辟谷就可使胃气大大提升,以达“有胃气则生”的效果。

(2)是全面清理和修复血管系统的功能。而人体进人辟谷状态中,通过血管的血量比吃饭状态下多出30%的血液充盈血管,冲刷血管壁,滋养着血管壁,这大量的血流把垃圾带走排出体外,使血管净化,多次辟谷或终生常行辟谷可达“血管年轻,人就长寿”的养生目的。

(3)是全面清理,修复细胞内环境,滋养和活化细胞的功能。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