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胎息”与“肺主皮毛”看中医理论的来源

  • A+
所属分类:道家胎息

    从“胎息”与“肺主皮毛”看中医理论的来源

我们在母腹中,没有启动口鼻和肺脏的功能时候,那时候的呼吸状态可谓“胎息”。

由此可见,胎息是一个人体已退化的自然本能,修行的过程中,人们可以重新激活它,这是一个比较长而曲折的过程,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。从“胎息”与“肺主皮毛”看中医理论的来源       由于平台限制,无法发送胎息全套视频,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全套学习视频

当练功者按照正确法诀,持之以恒地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,就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觉出现,如痒、麻、凉、胀等。皮肤敏感度提高,呼吸频率降低,绵绵若存。随着气感的进一步增强,练功者会有内气氤氲,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,此时皮肤、毛孔的呼吸功能显著增强,意味着胎息真正开始,进入胎息状态后,练功者的杂念就明显得少了,在恬淡虚无中,人体的自然本能被激活,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已通过人体的皮肤、毛窍、俞穴等直接进行交换,从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活动,口鼻呼吸几乎完全停止,当然这是相对的,也是短暂的,并不是由此以后,修行者就废弃了口鼻功能。

当胎息持续到一定程度后,便会出现内气不出、外气不入的混沌状态。人体的一切高级神经的感知活动就会完全停止,进入神气合一的状态中,此时,人体的许多潜能被激发,生命所固有的无限生机和很强大的免疫能力,也得以充分展现,内丹家说的“大药”,就是在这一层次的胎息的状态中生发和采炼的。

“大药”能治愈很多医药不能治愈的疾病,至于古人也称它为“长生不死”药,这就是文学的描述了。

六根本是佛教用语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

大药生发时,行者会有一个“六根震动”的经历,这时候才知道五脏都有外窍!

虎啸龙吟,这是耳闻;光透帷帘,这是眼见。这些文学词汇的描述都很美好,真实的境地中却是十分的难受,但是持续的时间很短,都在人体的承受范围之内,没有经典上说的那么恐怖!

所以,肾开窍在耳,心开窍于目,都是来自丹道的实践,否则,一些在解剖学上毫无关联的器官之间怎么有主有窍呢?那样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把中医引向神学,或者彻底否定祖国医学。由于平台限制,无法发送胎息全套视频,加老师微信:18084038065,邀请免费进群学习,赠送全套学习视频

对的,道友说的不错,高校医学课本是说“心开窍于舌。”

但是《内经》上说到心窍的地方一共有三处:

金贵真言论:心开窍于耳,肾开窍于二阴。此为收受。

阴阳大象论:心开窍于舌,肾开窍于耳。此为内外之应。

解精微论:夫心者,五脏之专精也,目者其窍也,华色者其荣也。

这说明《内经》是汇集本,而不是一人专著。

其中“解精微论”中的阐述,最具有丹道实修上的而不是临床上的意义。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